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您的宝贝是否为发展迟缓高危险群 细心相伴,陪他成长

Public parenthood--一转身,幸福的小尾巴一直跟着我呢 嘻嘻 写于 2010-04-07

  台北市立万芳医院-委托财团法人私立台北医学院办理复健科林伯威主任

  万芳医院针对近六个月来曾就医的零到六岁婴幼儿,调查其身心发展情况,调查中发现疑似发展迟缓的小孩接触音乐的时间明显比一般正常小孩少。亲子互动中让孩子参与家事和陪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也明显少于一般正常儿童。问卷中也显示发展迟缓的家庭环境有两极化的趋势,高社经地位的父母除了倾向于对孩子过度保护,亲子互动不足外,女子还有晚婚的倾向。低社经地位的父母则倾向于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透过这次调查,知道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父母一路细心相伴,过与不及的照顾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皆无帮助,最好的方式便是陪伴在旁,让其自由成长。

  所谓早期疗育,是指对具有特殊需求的零到六岁婴幼儿提供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针对其特殊需求提供专业性的医疗、复健、特教及福利等协助,以充份开拓孩子的发展能力。在先进国家过去的研究发现,早期介入的确对发展障碍高危险群的孩子有正面的效果,且根据美国的研究指出:投资一元在一个三、四岁发展迟缓儿童身上后,在他二十七岁后可节省七元,所以早期疗育的推广确实有其积极意义。而早期疗育的对象是:发展迟缓儿及发展迟缓高危险群、脑性麻痹、唐氏症、体重过轻早产儿、脊髓发育不良及脑部异常等,其中发展迟缓高危险群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因为造成原因最为复杂,先天因素如早产、自闭症、视障及听障等;后天环境如问题家庭、文化刺激不足及受虐儿童等,往往导致治疗的延误,而错失早期疗育最佳时期,尤其后天环境所造成的发展迟缓个案最为明显。因此本篇问卷调查研究的目的在探讨家庭环境、家庭管教及家庭照顾等,那些是可能造成孩童发展迟缓的因子。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万芳医院近六个月来曾就医的零到六岁婴幼儿约壹仟名,随机取样伍佰名婴幼儿接受电话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宝宝的出生史、发展史、身心发展状况评量、父母的管教照顾方式及家庭背景的基本资料等,如经调查怀疑宝宝有发展迟缓的问题时,则通知父母带宝宝至复健科接受更一步评估。调查时间是八十九年一月十七日至一月二十八日,实际有效样本为四百二十七份,其中发展正常的婴幼儿有三佰八十八名,怀疑有发展迟缓的婴幼儿有三十九名,约占有效样本的9%,与WHO统计发展迟缓的发生率6%至8%相当接近。

  在出生史方面,三十九名疑似发展迟缓宝宝除了七名早产儿为先天发展迟缓高危险群外,其余先天均属正常,疑似后天环境所造成。在正常宝宝与疑似发展迟缓宝宝这两组比较来看,性别比例分布均以男生居多,但十分接近男女一比一的比例。

  在发展史方面,正常宝宝与疑似发展迟缓宝宝这两组婴幼儿的年龄层分布几乎相同,怀孕期间是否接受胎教活动上,两组程度比例也无明显差异。

  在身心发展状况评量上,断定为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标准为在发展检测里程上包含粗细动作发展、听视觉发展、社会心理发展上至少有一项有迟缓的问题。

  在父母管教及照顾方式上,依年龄分零至一岁半、一岁半至三岁及三岁至六岁三组来探讨,在零至一岁半组,疑发展迟缓组在接触音乐的时间较少(经常:61%比43%);在一岁半至三岁组,疑发展迟缓组在让孩子学习参与家事的机会较少(经常:52%比37%,很少及没有:13%比36%),这可由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可能是因迟缓儿能力较差、动作慢不易参与;另一方面可能是家长过度保护及照顾不让小孩参与,这往往造成幼儿接受刺激及学习不足,产生发展迟缓;在三岁至六岁组,在抽空与孩子玩游戏方面(很少及从不:2%比41%)、鼓励肯定方面(偶尔:23%比59%)及管教沟通方面(偶尔:26%比42%),可明显发现疑发展迟缓组亲子互动明显较少。

  在家庭背景方面,父母亲学历在疑发展迟缓组呈现两极化分布(高中职以下:39%比56%及50%比56%;研究所以上:8%比10%及3%比5%);在父亲年龄分布上两组无明显差异,但在母亲年龄分布(35~39岁:21%比37%)在疑发展迟缓组较高;在全家月收入在疑发展迟缓组亦呈现两极化分布(五万元以下:25%比37%;九万元以上:24%比26%),其他如职业、主要照顾者、小孩个数及父母亲身照顾时间方面则无明显差别。

  由此看来,低社经地位、低文化水平及缺乏亲子互动的家庭的确是造成发展迟缓儿的重要因素,但是过度保护、过度照顾导致孩童接受环境刺激不足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发现高学历、高收入的高社经地位的家庭似乎也是发展迟缓高危险群,是否跟母亲高龄化或亲子互动少有关,则需进一步研究。

类别:宝宝成长历程 | 标签: 无标签


0 条评论
添加评论